下载专区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日期:2022-10-14]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

    开设学期:学年 2学期

       时:32

       分:2

    一、课程性质及作用

    本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起着连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尺寸公差,几何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相关国家标准,能看懂图样上的技术要求,会查阅相关手册与资料,能初步选定工件的技术要求并在图样上进行标注,同时,了解典型零件的公差要求,初步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方法,为后续专业课打下基础。

    先修课:机械制图

    后续课:轨道交通电梯系统运行与维护、轨道交通站台门系统运行与维护

    二、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按照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学生所需掌握的内容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9模块,打破传统授课方式中理论和实践脱离,先理论后实践的学科型模式,变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将9模块按实施阶段划分成若干个子任务,课程教学紧紧围绕完成不同阶段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增加工程中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质量意识,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要求设计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成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在必备的理论知识框架下安排大量的工程案例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形式,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几何参数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几何参数有关国家标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规定,会查阅相关国家标准;能看懂机械图样上标注的相关技术要求并能解释其含义,会初步选用极限与配合,能在图样上标注相关技术要求;会正确使用生产中常用的量具和量仪;了解典型零件的互换性要求及检测方法。通过模块化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质量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认识目标

    1掌握几何参数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2)掌握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极限与配合的选用方法;

    3)掌握相关技术标准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4)掌握机械常见的测量方法;

    5了解典型零件的公差与检测

    2.能力目标

    1掌握查阅资料的能力;

    2掌握查阅各类国家标准的能力;

    3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述;

    2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具有热爱科学、事实求事的学风和创新意思、创新精神;

    4)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严谨的工作态度,较强质量意识;

    5)乐于接触并了解国内外先进技术。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1.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序号

    项目(或学习情境)

    参考学时

    1

    模块一:了解互换性的概念

    2

    2

    模块二:光滑圆柱体结合的极限与配合

    8

    3

    模块三:测量技术基础

    3

    4

    模块四:几何公差与误差检测

    8

    5

    模块五:表面粗糙度与检测

    3

    6

    模块六:光滑极限规的设计

    2

    7

    模块七:滚动轴承的互换性

    2

    8

    模块八:螺纹结合的公差与配合

    2

    9

    模块九: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

    2


    合计

    32


    2.课程内容要求

    模块1

    互换性的概念

    学时

    2

    学习目标

    1、 了解互换性的概念;

    2、 标准化和标准化概念;

    3、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概念;

    4、 零件的加工误差与公差概念。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了解互换性的概念、标准化和标准化概念、优先数和优先数系概念、零件的加工误差与公差概念。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备较宽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机械工程实践经历。


    模块2

    光滑圆柱体结合的极限与配合

    学时

    8

    学习目标

    掌握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概念;掌握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了解极限与配合的选用。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1掌握有关尺寸、偏差、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课时)

    2掌握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运用公差带图进行有关的计算。2课时)

    3了解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的有关规定;2课时)

    4、掌握普通计量器具的选择及常用的尺寸测量方法;(2课时)

    5、初步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掌握机械制图中相关技术要求的标注方法,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有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和机械工程实践经验。


    模块3

    测量技术基础

    学时

    3

    学习目标

    掌握测量技术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分类测量误差及产生原因,测量误差分类。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1、长度基准与尺寸传递、量块的基本知识、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分类;

    2、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光滑工件尺寸的测量。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有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


    模块4

    几何公差与误差检测

    学时

    8

    学习目标

    掌握几何公差特征项目的名称、符号、标注方法和几何公差带的含义;理解独立原则、相关要求在图样上的标注、含义、检测手段和主要应用场合;初步掌握几何公差的选用方法;了解几何误差检测原则和未注几何公差的规定。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任务1:形状公差和形状误差检测(2 课时);

    任务2:位置公差和位置误差检测(2 课时);

    任务3:公差原则与公差要求    (2 课时);

    任务4:几何公差的选择        (2 课时);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加工工艺经验。


    模块5

    表面粗糙度与检测

    学时

    3

    学习目标

    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标注,掌握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用,了解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1、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3、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用;

    4、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及其标注;

    5、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有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


    模块6

    光滑极限规的设计

    学时

    2

    学习目标

    会设计光滑极限规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1、 光滑极限量规的公差带;

    2、 光滑极限量规国家标准;

    3、 光滑极限量规设计。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有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


    模块7

    滚动轴承的互换性

    学时

    2

    学习目标

    掌握国家标准中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的应用及特点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1、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的选用;

    2、滚动轴承的内径、外径公差带及其特点;

    3、滚动轴承的内径、外径公差带及其特点;

    4、轴和外壳孔与滚动轴承的配合。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有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


    模块8

    螺纹结合的公差与配合

    学时

    2

    学习目标

    掌握国家标准中普通螺纹的公差带与配合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1、普通螺纹的几何参数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2、普通螺纹作用中径及中径合格条件;

    3、普通螺纹的公差带与配合;

    4、普通螺纹的检测。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有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



    模块9

    圆柱齿轮传动的精度及测量

    学时

    2

    学习目标

    掌握国家标准中圆柱齿轮传动的精度要求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1、圆柱使用的基本要求;

    2、齿轮误差的评定指标和测量;

    3、齿轮精度等级及选用;

    4、齿轮公差在图样上的标注。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有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

    五、实施建议

    1.学习材料选用与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或选用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应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引入必须的专业知识,增加实践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过程控制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施工组织与管理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组织与设计

    建议课程采用工作过程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方法。课程中每个子系统、模块应注意引入贴合工作实际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工学结合,所举实例应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情况,并适当安排现场参观学习,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我们可将以下教学法方法相结合。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应引入工厂实例,有条件者组织到工厂现场参观。

    3)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要点。

    4)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3.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采用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项目完成后都要有相应的习题加以消化,综合评价可采用试卷测试,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本课程成绩评价组成如下:

    课程总成绩 = 平时成绩(30%)+过程性考核(70%)

    4.课程教学性资源使用与建设(包括条件)

    1)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建立习题库及答案,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版本的参考书,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

    4)建立学习资料库,积极引导与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资料查询等能力。

    5)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编制:薛召

    审核: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