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法律法规》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交通运输法律法规》
适用专业: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开设学期:第一学年 第2学期
学时:32
学分:2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交通运输法律法规》是一门研究轨道交通服务活动中的法律与法规的学科,是重要是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我国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及轨道交通中涉及的法律法规知识,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熟练地运用其进行客运服务工作以及客运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乘务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依据课程的工作领域分类,本课程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课程紧紧围绕从事客运服务岗位工作需要的轨道交通法律法规 知识和技能作为设计出发点,力求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及轨道交通法律法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我国法律的基本知识及国家方针政策轨道交通法律关系和轨道交通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律制度及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分清轨道交通运营中法律主体之间的关系,达到运用所学轨道交通法律法规知识分析在轨道交通运营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2、提高学生依法分析问题、解决轨道交通客运纠纷的能力,从而为我国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三)素质目标
本课程将素质将于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根据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序号 |
学习情境 |
学习目标 |
学习内容/训练项目 |
教学环境 |
教学手段与方法 |
学时 |
1 |
法律基础 |
1、了解我国法律的基础知识 2、了解安全生产法律基础 |
1、法学原理 2、法律体系 3、安全生产法律基础 |
教室 |
多媒体 讲授式、启发式、案例演示 |
4 |
2 |
轨道运输合同 |
1.了解民法基础知识 2.了解民法典合同篇及轨道法基础知识
|
1、民法基础 2、《民法典合同篇》 3、《中华人民共和国轨道法》 |
教室 |
多媒体 讲授式、启发式、案例演示
|
6 |
3 |
轨道安全生产 |
1.掌握我国安全生产法律发基本知识 2.掌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条例的基本知识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3、《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4、《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 5、《轨道运输安全保护条例》 |
教室 |
多媒体 讲授式、启发式、案例演示 |
10 |
4 |
轨道交通事故处理 |
了解《轨道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的内容及特点 |
1、《轨道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历次制定、修订情况 2、《轨道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主要内容 3、新版《轨道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的主要特点 |
教室 |
多媒体 讲授式、启发式、案例演示 |
6 |
5 |
轨道交通事故应急救援 |
掌握轨道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的和调查处理的方法及规范 |
1、《轨道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 2、《轨道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规则》 |
教室 |
多媒体 讲授式、启发式、案例演示 |
6 |
合 计 |
32 |
五、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建议
1.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实践经验的学习,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尽可能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资料,进行讲授、演示,并按照设计活动的内容展开教学。
2.教学中教师应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强化案例和流程教学,让学生边学变练,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3.教学中,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完成教师设计的训练活动中,即学会经济业务处理必须具备的知识,又练就各项基本技能。
4.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沟通,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热情、客观、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
5.各项技能训练活动的设计应具有实际性、可操作性。
(二)教学评价建议
1.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
主要遵循以核心能力考核为核心,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指导思想。期末以考试的形式结合平时成绩的方式来进行,平时成绩占到60%,期末考试占40%,平时成绩主要以作业、课堂提问、训练活动和阶段性测试为主。
2.教学过程评价
(1)教学过程评价的标准应体现任务引领型课程的特征,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以工作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训练活动、阶段测验等进行综合评价。
(2)强调目标与评价和理论与实践目标一体化评价,教学过程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知识的理解并应用、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情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教学过程评价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
3.课程考核与评价
(1)改革传统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案例分析能力评价等综合评价成绩。
(3)注重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课程教学资源使用与建设(包括条件)
(1)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教学,以任务驱动型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本课程教学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两种资源,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相结合,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企业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做结合,边讲边学,“教”与“学”互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强化实际操作训练;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在操作训练中,使学生掌握运输组织与管理的相关知识。
(4)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仿真平台、实训软件、实物教学、运输企业现场教学等模式。
(5)尽量采用小班化教学。
(6)学校专职教师应具有双师型工作能力,具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运输作业与管理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企业兼职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教育相关知识,在进行示范性教学时,能充分表达所教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