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综合交通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现代综合交通概论
适用专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学时:32学时
学分:2分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以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运营、管理为主线,深入浅出地介绍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背景、运营特征、管理手段等,使学生了解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交通运输系统多角度的了解,在工作实践中树立从全局出发的分析思路。课程包含的内容多,知识面广,感性认识要求强。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根据学生培养计划明确的课程结构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和内容,主要目的为增强学生对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多角度宏观的了解。通过编制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到运输企业现场参观,安排学生进行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调查分析活动,提供各种实物或照片供学生熟悉等方法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基础设施)、管理、城市交通系统等各方面内容,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掌握交通运输业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各类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组织管理目标和手段;了解交通运输各行业的组织管理现状;了解交通运输各行业先进的技术装备及发展趋势;掌握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特点、现状问题与挑战、解决思路等。
1. 认知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与综合运输体系的含义;
(2)熟悉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
(3)理解客运、货运需求产生的原因;
(4)熟悉运输需求与运量预测的相关知识;
(5)掌握交通运输布局的概念和意义;
(6)掌握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的特点、基本设备和组织管理的相关知识;
(8)熟悉联合运输的概念、特点和组织工作方法;
(9)正确理解并掌握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含义和特点。
2.能力目标
(1)能够阐述交通运输与综合运输体系的含义;
(2)能够分析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
(3)能够阐述客运、货运需求产生的原因,分析不同因素对运输需求的影响;
(4)能进行简单的运输需求与运量预测;
(5)能够阐述交通运输布局的概念和意义;
(6)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对运输布局的影响并能简述我国现阶段的交通运输布局;
(7)能够阐述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的特点、基本设备和组织管理;
(8)能够描述联合运输的概念、特点和组织工作方法;
(9)能简述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含义和特点。
3. 情意(素养)目标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2)团队合作、沟通、评价、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
(3)具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基本做事方法能力;
(4)对新事物、新理论的自学能力。
四、学习情境设计
基于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实地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项目化教学增加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实践调研能力;同时拓展知识点,增强感性认识。具体学习情境划分见下表。
1.学习情境划分
序号 |
学习情境 |
参考学时 |
1 |
交通运输系统的认知 |
3 |
2 |
运输需求分析与运量的预测 |
2 |
3 |
运输布局 |
3 |
4 |
铁路运输 |
6 |
5 |
公路运输 |
6 |
6 |
水路运输 |
3 |
7 |
航空运输 |
3 |
8 |
管道运输 |
3 |
9 |
联合运输 |
3 |
课时合计 |
32 |
2. 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
交通运输系统的认知 |
学时 |
3 |
学习目标 |
能够阐述交通运输与综合运输体系的含义;会分析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① 交通运输的概念和特点; ② 交通运输的构成要素; ③ 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
项目教学法、、引导法、讨论法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学生应先修《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 |
能够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 |
学习情境2 |
运输需求分析与运量的预测 |
学时 |
2 |
学习目标 |
能够阐述客运、货运需求产生的原因;会分析不同因素对运输需求的影响;会进行简单的运输需求与运量预测。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运输需求的概念及特征; 运输需求的产生和影响因素; 常用的客、货运量预测方法。 |
项目教学法、讨论法;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学生应先修《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 |
能够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 |
学习情境3 |
运输布局 |
学时 |
3 |
学习目标 |
能够阐述交通运输布局的概念和意义;会分析不同因素对运输布局的影响;能简述我国现阶段的交通运输布局。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① 运输布局的涵义; ② 影响运输布局的因素; ③ 我国交通运输的布局。 |
项目教学法、讨论法、实地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学生应先修《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 |
能够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 |
学习情境4 |
铁路运输 |
学时 |
6 |
学习目标 |
能够描述出铁路运输的概念、铁路运输系统的基本设备;能简述铁路运输的组织管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① 铁路运输的概念和特点; ② 铁路运输的基本设备; ③ 铁路运输的组织管理; ④ 城市轨道交通。 |
项目教学法、讨论法、实地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学生应先修《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 |
能够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并实施教学,能够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
学习情境5 |
公路运输 |
学时 |
6 |
学习目标 |
能够描述公路运输的概念和特点;能够描述公路运输系统的构成;能简述公路运输的运营管理工作。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① 公路运输的概念和作用; ② 公路运输的基本设备; ③ 公路运输的运营管理; ④ 我国公路运输的现状与展望。 |
项目教学法、讨论法、实地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学生应先修《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 |
能够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并实施教学,能够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
学习情境6 |
水路运输 |
学时 |
3 |
学习目标 |
能够描述水路运输的概念和特点、描述航道、船舶、港口等基础设施;能简述水路运输的组织方式、我国水路运输的现状。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① 水路运输的概念和特点; ② 水路运输的基本设备; ③ 水路运输的组织; ④ 水路运输的组织。 |
项目教学法、讨论法。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学生应先修《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 |
能够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 |
学习情境7 |
航空运输 |
学时 |
3 |
学习目标 |
能够描述航空运输的概念、航空飞行器、机场等基础设施;能简述空中交通管理的方法、以及航空运输运营方式。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① 航空运输的概念和特点; ② 航空运输的基本设备; ③ 空中交通管理; ④ 航空运输管理; ⑤ 我国航空运输的现状与展望。 |
项目教学法、讨论法。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学生应先修《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 |
能够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 |
学习情境8 |
管道运输 |
学时 |
3 |
学习目标 |
能够描述管道运输的概念和种类、管道运输的设施设备;能简述管道运输的管理工作内容。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① 管道运输的概念和特点; ② 管道运输的基本设备; ③ 管道运输的管理工作; ④ 管道运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项目教学法、讨论法。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学生应先修《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 |
能够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 |
学习情境9 |
联合运输 |
学时 |
3 |
学习目标 |
能够描述联合运输的概念和特点;能简述联合运输的组织工作方法;能简述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含义和特点。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① 联合运输的概念和特点; ② 联合运输的工作组织; ③ 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 |
项目教学法、讨论法。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学生应先修《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 |
能够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 |
五、实施建议
1.学习材料选用与编写
教材 |
教材名称 |
主 编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综合交通运输概论》 |
连义平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9 |
参考书 |
《交通运输工程学》 |
沈志云、邓学钧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2006 |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
张凡、钱传贤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7 |
2.教学组织与设计
1)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结合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企业调研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本课程授课教师应具有双师型素质,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必须具备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技能。
3.课程考核与评价
采用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课程 |
考核指标 |
权重 |
评价标准 |
说明 |
交通运输概论 |
平时表现 |
60% |
▲具备正确的学习观,明确学习本课程目的; ▲课堂能认真听取,思维围绕教师教学目标; ▲能及时认真完成教师布置作业,服从安排; ▲积极提问,与教师一起探究专业知识; ▲能够积极参与实践环节; ▲能够认真准备实践报告和ppt |
结合学生课堂表现、提问情况、实践环节的参与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
期末考试 |
40% |
期末考试。 |
|
合计 |
2项 |
100% |
|
|
4.课程教学资源使用与建设(包括条件)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满足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本课程标准实施时,任课教师可根据实际课时和对象情况,对内容、课时和要求作适当调整,以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更好地适合人才培养需要。
执笔:窦慧丽
2022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