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专区

    X22《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32h)

    [日期:2022-10-14]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适用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

    开设学期:第二学年 2学期

       时:32

       分:2

    一、课程性质及作用

    本课程是机械类相关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起着连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是机械设计类课程和制造工艺类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尺寸公差,几何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相关国家标准,能看懂图样上的技术要求,会查阅相关手册与资料,能初步选定工件的技术要求并在图样上进行标注,同时,了解典型零件的公差要求,初步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方法,为后续专业课打下基础。

    先修课:制图技术机械制造

    后续课:机械设计、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

    二、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内容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9模块,打破传统授课方式中理论和实践脱离,先理论后实践的学科型模式,变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将9模块按实施阶段划分成若干个子任务,课程教学紧紧围绕完成不同阶段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增加工程中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质量意识,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要求设计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成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在必备的理论知识框架下安排大量的工程案例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形式,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几何参数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几何参数有关国家标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规定,会查阅相关国家标准;能看懂机械图样上标注的相关技术要求并能解释其含义,会初步选用极限与配合,能在图样上标注相关技术要求;会正确使用生产中常用的量具和量仪;了解典型零件的互换性要求及检测方法。通过模块化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质量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1.认识目标

    1)掌握几何参数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2)掌握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极限与配合的选用方法;

    3)掌握相关技术标准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4)掌握机械常见的测量方法;

    5)了解典型零件的公差与检测;

    2.能力目标

    1)掌握查阅资料的能力;

    2)掌握查阅各类国家标准的能力;

    3)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述;

    2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具有热爱科学、事实求事的学风和创新意思、创新精神;

    4)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严谨的工作态度,较强质量意识;

    5)乐于接触并了解国内外先进技术。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1.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序号

    项目(或学习情境)

    参考学时

    1

    模块一:了解互换性的概念

    2

    2

    模块二:光滑圆柱体结合的极限与配合

    8

    3

    模块三:测量技术基础

    3

    4

    模块四:几何公差与误差检测

    8

    5

    模块五:表面粗糙度与检测

    3

    6

    模块六:光滑极限规的设计

    2

    7

    模块七:滚动轴承的互换性

    2

    8

    模块八:螺纹结合的公差与配合

    2

    9

    模块九: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

    2


    合计

    32


    2.课程内容要求

    模块1

    互换性的概念

    学时

    2

    学习目标

    1、 了解互换性的概念;

    2、 标准化和标准化概念;

    3、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概念;

    4、 零件的加工误差与公差概念。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了解互换性的概念、标准化和标准化概念、优先数和优先数系概念、零件的加工误差与公差概念。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备较宽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机械工程实践经历。


    模块2

    光滑圆柱体结合的极限与配合

    学时

    8

    学习目标

    掌握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概念;掌握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了解极限与配合的选用。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1、掌握有关尺寸、偏差、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课时)

    2、掌握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组成与特点,运用公差带图进行有关的计算。2课时)

    3、了解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的有关规定;2课时)

    4、掌握普通计量器具的选择及常用的尺寸测量方法;(2课时)

    5、初步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掌握机械制图中相关技术要求的标注方法,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有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和机械工程实践经验。


    模块3

    测量技术基础

    学时

    3

    学习目标

    掌握测量技术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分类测量误差及产生原因,测量误差分类。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1、长度基准与尺寸传递、量块的基本知识、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分类;

    2、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光滑工件尺寸的测量。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有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


    模块4

    几何公差与误差检测

    学时

    8

    学习目标

    掌握几何公差特征项目的名称、符号、标注方法和几何公差带的含义;理解独立原则、相关要求在图样上的标注、含义、检测手段和主要应用场合;初步掌握几何公差的选用方法;了解几何误差检测原则和未注几何公差的规定。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任务1:形状公差和形状误差检测(2 课时);

    任务2:位置公差和位置误差检测(2 课时);

    任务3:公差原则与公差要求  (2 课时);

    任务4:几何公差的选择  (2 课时);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加工工艺经验。


    模块5

    表面粗糙度与检测

    学时

    3

    学习目标

    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标注,掌握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用,了解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1、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3、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用;

    4、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及其标注;

    5、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有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


    模块6

    光滑极限规的设计

    学时

    2

    学习目标

    会设计光滑极限规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1、 光滑极限量规的公差带;

    2、 光滑极限量规国家标准;

    3、 光滑极限量规设计。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有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


    模块7

    滚动轴承的互换性

    学时

    2

    学习目标

    掌握国家标准中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的应用及特点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1、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的选用;

    2、滚动轴承的内径、外径公差带及其特点;

    3、滚动轴承的内径、外径公差带及其特点;

    4、轴和外壳孔与滚动轴承的配合。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有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


    模块8

    螺纹结合的公差与配合

    学时

    2

    学习目标

    掌握国家标准中普通螺纹的公差带与配合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1、普通螺纹的几何参数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2、普通螺纹作用中径及中径合格条件;

    3、普通螺纹的公差带与配合;

    4、普通螺纹的检测。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有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



    模块9

    圆柱齿轮传动的精度及测量

    学时

    2

    学习目标

    掌握国家标准中圆柱齿轮传动的精度要求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和建议

    1、圆柱使用的基本要求;

    2、齿轮误差的评定指标和测量;

    3、齿轮精度等级及选用;

    4、齿轮公差在图样上的标注。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与设备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影像资料

    多媒体课件与教室


    具有初步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1.讲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2.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3.具有机械加工、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

    五、实施建议

    1.学习材料选用与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或选用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应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引入必须的专业知识,增加实践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过程控制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施工组织与管理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组织与设计

    建议课程采用工作过程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方法。课程中每个子系统、模块应注意引入贴合工作实际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工学结合,所举实例应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情况,并适当安排现场参观学习,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我们可将以下教学法方法相结合。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应引入工厂实例,有条件者组织到工厂现场参观。

    3)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要点。

    4)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3.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采用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项目完成后都要有相应的习题加以消化,综合评价可采用试卷测试,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对学生实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考核,通过各种不同的考试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团队活动的合作能力;职业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体现。

    1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质疑、学生作业、平时测验、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应注重学生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全面开放,以项目带动知识点的学习。

    4.课程教学性资源使用与建设(包括条件)

    1)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建立习题库及答案,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版本的参考书,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

    4)建立学习资料库,积极引导与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资料查询等能力。

    5)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6)建立校内实训场所——精密测量实训室,使学生有条件接触精密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