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电子技术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
开设学期:第二学年 第 1学期
学 时:48
学 分:3
一、课程性质及作用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相关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具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使用、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集成产品的识别与测试、常用功能电路的调整与测试、典型电子线路的制作与调试等方面的技能。
先修课:电工基础、高等数学
后续课: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变频器原理及应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 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课程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基本知识;
2)掌握电子元器件与常用集成产品的基本知识;
3)掌握功能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4)具有典型电子线路制作与调试的相关理论知识;
5)了解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应用性前沿技术。
2.能力目标
1)能识别并检测常见电子元器件;
2)能识别并正确使用常见集成电路;
3)具备典型电子线路的制作与调试能力。
3.素质目标
1)指引学生掌握“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抓问题实质”和“抓住重点、求同存异”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
2)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对比学习法,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培养学生的钻研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的善于沟通、团队协作和勇于挑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学以致用、独立思考的能力;
5)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心;
6)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守时诚信、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7)培养学生具有安全、质量、效率、环保及服务意识。
4.思政目标
1)了解行业发展情况;
2)以知识点为媒介,以科学知识形成为基础,以具有科学特点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1.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序号 |
项 目 |
参考学时 |
1 |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 |
6 |
2 |
基本放大电路 |
20 |
3 |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及其应用 |
6 |
2.课程内容要求
项目 1 |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 |
学时 |
6 |
学习目标 |
1. 掌握二极管的基本知识; 2. 理解单相整流电路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 2、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的分析 |
项目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多媒体教室 电子焊接实训室 |
1.会识别二极管并能对其进行检测; 2.会制作与检测单相半波及桥式整流电路。 3.会制作与检测电容滤波电路。 4.能识别稳压二极管;会制作与检测并联型稳压电路。 |
具有机电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
项目 2 |
基本放大电路 |
学时 |
20 |
学习目标 |
1. 掌握三极管的基本知识和放大器的基础知识; 2. 理解共射放大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了解信号发生器和晶体管毫伏表的基本知识;了解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基本放大电路 2、运算放大电路及其应用 3、电子焊接基本知识和方法 4、放大电路的焊接、调试与检测 |
项目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多媒体教室 电子焊接实训室 |
会识别三极管并能对其进行检测;会制作固定偏置与分压式偏置共射电路,并能对其进行调试。 |
具有机电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
项目 3 |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及其应用 |
学时 |
6 |
学习目标 |
1.掌握差动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点; 2.掌握差动放大器的线性和非线性应用; |
学习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差动放大电路 2、差动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应用 3、差动放大电来了的线性应用 |
项目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
教学媒体与设备 |
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要求 |
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 |
多媒体教室 电子焊接实训室 |
1.会辨识可控硅管脚并能进行检测; 2.会制作可控整流电路,并能对其进行测试。 |
具有机电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
五、实施建议
1.学习材料选用与编写
1.1教材选用
张惠荣、王国贞.《模拟电子技术项目式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年4月 第二版
1.2参考资料选用
1)沈任元、吴勇.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年8月 第 一版
2)康华光.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6 月 第四版
3)赵玉玲 李晓松.《模拟电子技术及应用》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2.教学组织与设计
1)教学条件和环境
本课程结合学院具体的实训条件,力求按项目任务形式实施教学。课程内容力求在实验(实训)室完成,通过学习环境与模拟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交通素养
2)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
(1)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以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操作示范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在教学过程中,要广泛应用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各种交通机电系统的常识要点。
(3)教学过程中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3.课程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考核要以过程性考核为主,重在考查学生在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学生都要对各个项目开展过程进行总结,完成项目报告并汇报,采用项目实训报告和设计或作业的形式增加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教学评价表
一、出勤与课堂表现 |
二、平时作业 |
三、项目制作与调试 |
20% |
40% |
40% |
4.课程教学资源使用与建设(包括条件)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构建网络课程资源库。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2)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共同研发产品。实行相关实验室开放,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
3)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积极编写校本教材。
4)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5)教学设施与实训环境
校内应有“电子焊接实训室”,校外应有校外实训基地。